【瞭望·生态小陇山】龙门林场: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幸福底色
【
新天水讯【记者余碧波】初夏时节,走进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保护中心)龙门林场,只见树木郁郁葱葱,绵延不绝。漫步林海中,山青谷幽、溪水潺潺、鸟语花香、风景如画。
龙门林场成立于1979年12月,位于麦积区利桥镇境内。林场总经营面积38.6万亩,活立木总蓄积22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4.4%。为守护好这片绿色,龙门林场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保护中心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再上台阶。
▲举行森林防灭火联合演练
多年来,龙门林场以“坚守绿水青山,坚守幸福林区”为己任,将保护森林资源作为主业主责,在森林资源保护、森林防火、林下经济产业、平安林区建设等具体工作实践中成绩显著,连续22年未发生森林火灾。2022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2019—2021年度全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林草系统先进集体”,2022年荣获麦积区禁毒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23年荣获天水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抓牢生态保护修复提升资源管护质量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为保护林场生态资源,龙门林场做了一系列工作。
强化制度建设,建立“林长+”工作机制。全力推动林长制工作从“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一是制定《2023年龙门林场林长制工作要点》,明确林长制工作推进目标。严格落实林长巡林工作制度,全年开展场级总林长、林长巡林96次。与麦积区利桥镇政府、利桥派出所、党川森林派出所召开林长制工作联席会议,就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防火、禁种铲毒等内容共同探讨,多方协作、共建共治,不断强化“林长+”模式,努力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林区治理新格局。二是开展一次联席会议、一次普法宣传、一次林长巡林、一次排查整治、一次防火演练“五个一”活动,用实际行动助推“三抓三促”行动走深走实。
创新管护举措,精准提升管护水平。严格落实森林资源管护承包责任制,签订《森林资源管护协议书》130份,有效将资源管护工作落到实处。开展“绿盾2023”林业检疫执法、“绿盾2022”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检查专项行动,防止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扩散,不断规范林木种苗和木材运输环节的监管,严厉打击查处涉及自然保护地违法违规破坏生态环境问题。自开展“2023清风行动”以来,龙门辖区内没有发现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及毁林毁草、破坏古树名木等违法犯罪活动。
狠抓森林防火,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始终绷紧森林防火这根弦,及时修订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办法,制订宣传方案。召开专题会议,靠实工作责任,场领导班子成员包片包点,加大督查检查力度,强化森林防火宣传效果。更新固定宣传牌87块,安装语音警示器5套,更换刀旗225面,营造浓厚的森林防火宣传氛围。严格出入山人员、车辆检查及扫码登记,落实24小时防火值班制度。及时补充防火器材并做到定期保养维护,组建4支96人义务扑火队,组织半专业扑火队开展森林防灭火培训、演练。对高压线路隐患排查3次,隐患得到了整治。结合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禁种铲毒、普法教育等出动宣传车辆150余台次,发放各类宣传品6000余件(份),张贴宣传标语2500余份,媒体推送宣传信息500余条,制作宣传短视频9条,召开村组联防会议8次,全年受宣传教育人员5000余人次。
▲开展保护野生动植物宣传活动
依托科技支撑,推进生态修复提质增效。积极实施“双重”项目,完成2023年秦岭西段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退化林修复项目3000亩,补植补播225.1亩;完成2023年陇中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退化林修复4700亩;完成2023年秦岭西段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人工造林面积5177亩,对2021年至2023年度人工造林完成幼林抚育11110.2亩;完成示范林建设2800亩,完成非天然商品林质量提升项目1000亩。开展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完成3条样线,设立样地、样方18个,采集植物标本280种。
不断提升天然林保护修复管理能力。完成2022年度天然林修复实施情况自查工作,对保护中心2022年度天保修复完成及2023年实施情况检查督导中反馈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做实做细整改措施,已逐条整改销号。
拓宽工作思路,巩固禁毒成效。联合麦积区利桥镇政府、党川森林派出所、利桥派出所开展禁种铲毒踏查行动5次。专项宣传55余次、入户480余户,开展进校园禁毒知识一堂课2次,进村宣讲座谈4次,发放各类宣传单7500份,累计受教育群众、学生达6400余人次。开展常规踏查95次、面积34.5万亩,确保毒品原植物“零种植”“零产量”目标的实现。
规范项目监管,实施朱鹮再引入项目。坚持科学、合理、可行的原则,高质量完成野化放归驯养网笼、人工繁育笼舍、生态水池湿地等基础建设。科学、有序、高标准推进朱鹮再引入项目,成功引入朱鹮20只。近半年来,不断加强对朱鹮引进后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监测,今年2月,有3对朱鹮进行了配对、交尾,引种繁育取得初步成功。
保护野生动物,做好疫源疫病监测。一是联合麦积区利桥镇政府、利桥中心学校在辖区内集中开展了保护野生动植物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林区群众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治意识。二是开展了林区春季候鸟专项保护行动,切实保证了辖区内春季候鸟迁徙的安全。三是对重点区域开展野生动物监测和巡护,做好监测和巡护记录及时处置,及时上报。
巩固生态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林业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龙门林场点“绿”成“金”,聚力巩固生态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绿化苗木管理。更新绿化苗木圃地297.7亩7.496万株,现有绿化苗木培育面积445.1亩;对1656株造型树木再次修剪造型,累计建设景观造型树苗圃22.9亩,在圃苗木2445株;加强分散型树木园管理,清蔓作业67亩。
促进生态经济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不断延长生态经济产业链条。南沟生态经济示范园区培育猪苓150亩、射干2亩、天麻2.5亩、金银花3亩、五味子3亩;培育羊肚菌3.6亩、干品46.8斤,椴木木耳32亩,干品5306斤,赤松茸22亩采收鲜品6465斤。
完成2022年度示范林建设和退化林修复及朱鹮再引入项目规格材863.476立方米、可利用剩余物430.698立方米的调运及销售工作。
通过守护好、利用好“绿色家底”,龙门林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将生态“含绿量”转化为发展“含金量”,实现了生态和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林场走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之路。
破解防范重大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屏障
安全生产是发展之基、民生之本、和谐之源。
加强安全生产,牢牢守住安全底线。林场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制订防汛救灾应急预案,落实汛期领导带班、关键岗位24小时值班和事故信息报告制度,定期对重点区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为森林经营中从事高危作业人员购买平安雇主责任保险64份;利用典型案例,经常性开展职工安全教育及培训,形成时时抓安全、事事讲安全的氛围。
持续推进普法教育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根据保护中心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工作规划,结合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禁种铲毒等,在辖区内开展进村组、进校园、进森管所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把工作任务与“八五”普法相结合,大力宣传宪法及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组织职工参加“丝路法雨”网上普法学习。从严加强职工管理,优化单位职工管理制度,细化岗位职责、完善激励机制,教育职工严格遵守宪法法律和各项规章制度。
统筹协调全场法治建设工作,以落实林长制为抓手,把法治建设始终贯穿于森林管护、森林防火、禁种铲毒、安全生产、平安林区建设等方面。通过举办法治讲座、集中培训、网上学法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干部职工法律素养和工作能力。
坚决当好生态卫士扎实推进文化建设
为了守好这一方青山,龙门林场持续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不断完善党建带群建制度机制,共同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三抓三促”行动动员大会
丰富职工文化生活。与麦积区利桥镇党委、政府、利桥中心学校联合举行“激励巾帼志 奋进新征程”庆“三八”妇女节主题系列活动;组织引导青年职工积极参与“森林与健康”国际森林日、“弘扬雷锋精神 做时代新人”和“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纪念活动;在“五一”“国庆”等重点节日组织全场职工参加各类专题活动,陶冶职工情操;报送林业科技竞赛文章3篇,3部作品参加麦积区和保护中心短视频大赛,其中1部获得保护中心短视频大赛二等奖;省、市电视台3次报道林场荣获全国林草系统先进集体新闻专题片,社会反响强烈,有效提升了龙门林场的公众影响力;完成2023年“互联网+义务植树”活动,有72人参加全民义务植树网捐款,在场林缘空地义务植树1420株。
开展研学交流深度拓展。在保护中心支持下,搭建起林场与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合作平台,龙门林场成为小陇山林区重要的科研交流实验基地,南沟生态经济示范园区作为2023全省森林可持续经营现场会、林下经济现场会、退化林修复现场会、林草系统新媒体宣传能力提升培训班以及保护中心退化林修复现场会的观摩点之一,为宣传小陇山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极大地丰富了小陇山生态文化建设。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一棵棵树,一片片林,就是龙门林场人执着坚守绿色发展的最好见证。
奋斗未有穷期,行者永不止步。新征程上,龙门林场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建设幸福美丽和谐新林区而奋斗,为全方位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小陇山作出新的更大贡献。